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实验中心 > 中心简介

实验中心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矿物加工工程和环境新材料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材料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矿业工程(资源与环境)和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等平台建设而成。十多年来,中心秉承学院“严、细、实”工作作风,吸收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面向智能选矿、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对照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及支持条件的标准要求构建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实验教学内容、配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强化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信息化资源,力争建设成符合学校“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创新型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的高水平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一、实验教学

中心从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整体设计“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一研究创新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实验:主要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目的。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并对实验内容不断更新完善。

综合实验:主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实验和综合实验素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其主要内容来源于老师的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做出结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研究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及独立开展实验科学研究能力为目的。以“立题—文献调研—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撰写研究论文”为主线,以小型研究课题的形式开设。学生在课程老师或导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在培养科研与创新意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受到良好科技氛围的熏陶,达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1 中心部分实验平台

二、师资队伍

实验中心不断加强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实施“突出综合,强化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实验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责任制。实验队伍由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中心现有专、兼职实验人员2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人员结构合理。为高水平研究型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后,为矿物加工专业和无机非金属专业认证提供了完备的基础保障。

三、信息化管理

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企业微信建立了“材料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了全院实验室和各类实验仪器的共享使用。采用“线上预约+线上检查”的无纸化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方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还提升了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程度。目前,该预约平台可以进行全学院本科教学实验室的预约与管理,大型仪器测试预约,危化药品领用预约等服务。

四、设备与环境

中心现拥有实验用房面积3980 m2,实验设备3850余台套,价值3100余万元。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有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微量热仪、电感耦合气体发射光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测定仪、元素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热失重及高温差联用仪、万能拉伸试验机、比表面孔径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45台件,价值2500余万元。

中心楼宇设计人性化、现代化、智能化;楼道内展示有材料学科前沿、学科平台介绍,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动态,形成了浓烈的科研学术氛围。

 

2 中心部分大型仪器

五、建设成效

近三年,以中心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工程项目获批23项,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获批14项,各类教学成果奖9项,出版教材著作5部,在TOP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国家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5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6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6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10多项)。

中心特色与创新

特色一: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指引,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为导向,实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建设符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相关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验教学平台。

特色二:以服务国家能源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聚焦煤炭清洁加工利用和新材料,形成了微细矿物界面精准调控与分选、矿物加工过程智能控制、矿山固废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转化与高效利用和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等鲜明特色方向。实验室建设思路清晰,自制设备特色鲜明,教学科研互补。

 

 

3选煤厂和水泥煅烧工艺仿真模型平台

特色三:产学研协同育人。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开放式办学。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管理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能源研究院,与北京国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中心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通过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的联合实训培养,为学生搭建好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实现了产学研协同育人。

 

4 “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证书

特色四:开放共享。中心利用“材料学院实验室管理平台”,面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科学研究的需求,全面实现了中心实验室的全时段预约开放,建立了共享实验室设备资源的开放机制,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综合利用率。

特色五: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层次推进教学进程,形成了“基础-提高-创新”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了多元实验考核办法;在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提高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开放实验室力度,为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特色六:安全意识思维训练贯穿实验全过程,形成并突显与现代工程教育观念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中心秉承学院“严、细、实”的工作作风,贯彻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强化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中心建有剧毒品、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废液处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中心定期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消防培训和演习,以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